2025年11月16日是“世界胰腺癌日”(World Pancreatic Cancer Day),如何全面正确了解胰腺癌呢?科学预防不容忽视。
胰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或腺泡细胞的恶性肿瘤,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之一。其发病与遗传因素、环境因素、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,部分患者因慢性胰腺炎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癌前病变进展而来。
胰腺癌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上腹部隐痛或胀痛、皮肤及眼白发黄(黄疸)、不明原因的体重快速下降、食欲减退、消化不良、腹泻或便秘等。胰腺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和代谢器官,兼具外分泌(分泌胰液帮助消化)和内分泌(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)功能:
(1)患病后,胰液分泌受阻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,出现腹胀、脂肪泻等;(2)胰岛素分泌异常可能引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加重;(3)胰腺癌恶性程度高、进展迅速,早期症状隐匿,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,肿瘤易侵犯周围血管和器官,还可能发生肝、肺、腹腔等远处转移,严重威胁生命,5年生存率较低。
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核心原因包括以下几点:
(1)生活方式改变:长期摄入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热量食物,暴饮暴食,吸烟酗酒等,会加重胰腺代谢负担,诱发胰腺慢性损伤,增加癌变风险;(2)基础疾病影响:糖尿病(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的2型糖尿病)、慢性胰腺炎、肥胖症等疾病,会使胰腺长期处于炎症或代谢紊乱状态,显著提升患病概率;(3)人口老龄化:胰腺癌高发人群集中在40-70 岁,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高发人群基数扩大;(4)早期筛查不足:胰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,易被误认为胃炎、胆囊炎等普通消化道疾病,且缺乏普及性的高效筛查手段,导致很多患者延误诊断。
预防胰腺癌需从生活习惯、基础疾病管理和筛查入手,重点做好以下几点:
(1)健康饮食:减少高脂肪、高胆固醇、油炸、烧烤类食物摄入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和优质蛋白,控制糖分摄入,避免暴饮暴食,规律三餐;(2)戒烟限酒:吸烟是胰腺癌明确的危险因素,饮酒会刺激胰腺分泌,加重胰腺损伤,建议彻底戒烟,避免过量饮酒(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≤25g,女性≤15g);(3)控制体重与运动:肥胖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,建议通过规律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太极拳等,每周至少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控制体重,改善代谢;(4)积极治疗基础疾病:确诊糖尿病、慢性胰腺炎等疾病后,需遵医嘱规范治疗,定期监测,避免病情长期控制不佳;(5)定期筛查:高危人群(有胰腺癌家族史、糖尿病病史≥10 年、慢性胰腺炎患者、长期吸烟酗酒者、肥胖人群)需定期进行胰腺癌筛查,可结合腹部增强 CT/MRI、肿瘤标志物(CA19-9、CEA)等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。
误区1:胰腺癌早期有明显症状,容易发现?
纠正:胰腺癌早期症状极不典型,多表现为轻微腹痛、腹胀、消化不良等,与普通消化道疾病相似,易被忽视,多数患者出现黄疸、剧烈腹痛等典型症状时已达中晚期。纠正:遗传因素仅占胰腺癌发病原因的少数,生活方式(吸烟、饮食不当)、基础疾病(糖尿病、慢性胰腺炎)等环境因素才是主要诱因,无家族史也可能患病。纠正:腹部B超对胰腺的分辨率有限,尤其是早期胰腺癌(肿瘤直径<2cm)易漏诊,高危人群需结合增强 CT、MRI 或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,提高检出率。纠正:早期胰腺癌(肿瘤局限于胰腺内,无转移)可通过手术切除,5年生存率会显著提高;中晚期患者也可通过放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手段控制病情,延长生存期、改善生活质量。
11月16日是世界胰腺癌日,若出现持续性上腹部隐痛/ 胀痛、皮肤或眼白发黄、不明原因体重下降(1个月减重 5kg以上)、反复消化不良、腹泻等症状,尤其是高危人群,需及时到医院就诊,通过腹部CT/MRI、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明确诊断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。